文/Huei-Bin Wang (王輝斌)
在全球化的競爭下, 走出舒適圈是”專家”們的一致的建議。但是生物科技在台灣一直不起色, 說要走出去, 美國的機會真的就比較好找比較多嗎? 走出去要去哪個城市? 要去做甚麼? 你能在走出去後學到甚麼?
抱著不切實際的美國夢走出來, 只怕夢還沒圓, 人就先在時代洪流裡粉身碎骨了。這篇文章主要是根據知名部落格Connectome的文章和我個人在UCLA的經驗整理後撰寫。了解是做判斷和選擇的基石,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我們更了解生技產業在美國在台灣發展的趨勢, 為自己做出適當的選擇。文中也分享了整理後的在台的外商藥廠連結, 祝每個生技人不一定要走出台灣, 但能走出不後悔的路。
生技產業在台灣/美國的趨勢
就業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階段, 但對生物科技相關領域的我們來說, 生醫的知識雖然有趣, 但就業實在艱辛, 尤其是生命科學領域名字換一換就另外開了好多系所, 似乎沒有去唸研究所學更深入更專業的知識, 大家學得知識其實都差不多, 會使用的生物技術也是大同小異, 因此在求職上, 一個職位就能讓非常多重疊性很高的生技相關領域的人都來競爭….
在美國, 生技產業能粗略的分為醫藥研發, 健康照護, 畜牧農業和生質能源; 在台灣的情況, 就我的了解, 則以藥物和醫療器材研發行銷為主。
在產業的趨勢上, 由於全球高齡化的趨勢, 醫療照顧與慢性疾病治療的市場開始興起, 人口眾多的中國印度市場的興起, 似乎讓生技產業能有下一波的熱潮; 但是, 無論是新興生技, 製藥或醫材, 在美國, 目前都還是以大學部和碩士生等基礎人才為大宗, 然而, 電機系和資訊學系的跨領域合作也是生物科技的趨勢之一, 造成生技產業的核心科系(生醫, 生農相關領域)實際投入產業的人數遠遠少於畢業可投入產業的人數…
在台灣, 目前新興生技的人才需求, 食品和農業生技相關科系畢業生會比純生命科學系的畢業生多一點機會; 在製藥產業方面, 則以醫藥學系, 化學, 化工為主; 醫材方面則對機械、電子人才需求較大。
生技領域博士在美國的機會
在美國, 生科/生技領域的博士生是比較有機會的。生物科技在美國的大產業聚落分別在大波士頓(Greater Boston), 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 和聖地牙哥 (San Diego)。在這三大據點, 頂尖的學術單位, 資金, 健全法規等等的支援, 是發展的重點。博士畢業生或是博士後學者是”大”藥廠針對的人才需求, 在大藥廠裡, 每一個研發點可能都有幾百幾千人的研發人員, 用這不容小覷的研發能量, 專攻有機會上市的藥物。剛進來的博士或博士後通常第一個職位是能夠主導研究計畫的研究員, 以設計實驗為主, 一開始可能要自己親自執行, 但之後通常會交給研究助理(碩士, 大學部)的人去實際執行。隨經驗與年資的增長, 可以升為senior scientist, 然後再往上升為技術導向(principle scentist)或管理導向(associate director/director)的管理職。
業界裡的研究與學校大同小異, 在分子作用途徑(pathway)上, 去尋找可供藥物target的因子或是作用機制。找到候選分子後, 就會進行細胞和動物實驗, 測試毒性, 藥效, 代謝狀態等等, 再把結果報告向上給主管。這些專業的研究和試驗設計, 都需要博士班的科學訓練。
背景偏化學的博士進入藥廠後的工作可能是藥物篩檢或是藥物優化的相關工作: 生化純化, 找到使藥物分子穩定的條件, 和將藥物能包埋在膠囊藥丸等狀態的方法等等
雖然大藥廠需要大量的博士生做為他們的研究能量, 但對於沒有身分的國際學生而言, 找到工作依然困難重重。太多太多的國際留學生博士畢業後, 只能以博士後做緩衝, 盡可能地透過網路投履歷, 或是拜訪指導教授認識的人脈; 而在台灣本土畢業的博士生, 要來美國求職, 也通常是以博士後當作第一個跳板, 只是如果沒有靠別人幫忙, 機會是小很多的。即使小, 並不是不可能, 還是建議利用求職網站如Monster, Craigslist, Biospace, LinkedIn等增加機會。花時間投履歷不會有甚麼損失, 卻多了人生轉折點的機會。
沒有跨領域專業不該是生技人畫地自限的藉口
由上個段論可知, 生技相關領域的畢業生, 不論是在台灣還是美國, 其就業上都是很辛苦的。
但是, 我們可以不必這麼消極。
不同領域的出身的確會影響對新事物學習速度的快慢, 但努力學習和實務經驗能一點一滴的補足。我在UCLA期間主修的是純生命科學的領域, 即將畢業的我對就業感到一股時代下的無力, 覺得焦慮, 覺得沒有電腦科學或是工程背景的我, 畢業就是失業的代名詞。猶豫擺盪的這段時間, 我開始花大量的時間參與學校career center舉辦的workshop, 並跟朋友學長姐聊天, 聽聽他們的經驗分享後 , 我漸漸體悟到自己觀念上的偏差:
跨領域人才, 不是專指大學期間輔修或雙修兩個不同領域的畢業生, 業界期待的跨領域人材, 指的是能在實務經驗中, 能夠結合在不同領域工作經驗/知識的人。
學校教的是基礎知識, 雙輔修的學位是讓你比較能夠上手而已, 但有學位卻沒有"體悟"要這麼做的人, 稱不上誇領域人才; 相反的, 大學研究所專修某個領域, 但能在工作經驗中看到自己需要甚麼主動學習, 在公司讓你接觸到不同領域時, 能”有意識”的主動學習, 人人能成為跨領域人才。
選擇留學術界還是去產業界應該先知道的差異
研究所畢業後, 尤其是博士生畢業後, 留學術界還是轉產業界一直是頭痛的問題, 這裡不談該怎麼選擇, 畢竟人生規劃因人而異, 這裡談談他們的差異在哪裡。
不論是學術界還是產業界, 都投入大量的金錢和資源, 但期待的成果卻不同: 在學術界裡, 投資的人力和時間的目的是求知求真, 研究成果是以paper和點數呈現, 公開且各研究團隊是自由競爭; 在產業界畢竟目的是賺錢, 研究的成果表現方式會有主導的方向 (不見得是造假, 但敘述方式和結果公開多少會有和純學術有差異), 其成果受到專利的保護, 追求的核心是民眾的需求。
在學術界, 把研究做到最好, 發表在最頂級的期刊是大家的目標; 在產業界, 100分的產品卻可能賣不出去, 60分的產品卻有壓低的成本價格, 反而可能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學術界的工作有他的自由和獨立性, 但經費是讓很多教授痛苦掙扎的地方; 業界以公司的目標為方向, 但可以不用煩惱經費上的問題 (不怕貴但怕慢!)。
另外在業界, 除了對公司要求的研究要熟悉之外, 製程, 法規, 品管和專利也是有心要往上爬的人才, 不能疏忽的地方, 這也是跟純學術研究單位很不一樣的地方。
最後的差異是”學歷”。名牌學校出身的學歷, 在學術界裡的確是比較吃香, 如果你的研究所老闆很硬也有很廣的人脈, 要在學術界繼續留下來是絕對容易很多的; 在業界卻不盡然是這樣, 他們也許看學歷當作第一眼的評估, 但後續的表現能不能創造自身價值, 就看個人造化了….
選擇學術界或是產業界, 沒有對或錯和聰明或愚笨的區別, 甚至有可能在未來重疊或轉跑道, 但誠實面對自己的個性, 知道兩個領域的差異, 做自己覺得適當的選擇, 我覺得是我們對人生負責應該有的態度
碩博生不見得在業務職位上吃虧
即使研究所碩士或博士畢業了, 生物科技畢業的我們, 總是不停的問自己, 我真的要繼續走研究這條路嗎?尤其是現在學術界飽和, 教授職不再是保障的時代下, 業務似乎是另一個選擇。但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念完了大學, 碩士班, 博士班, 花得時間越久, 年紀也不小了, 越是捨不得或是更猶豫, 能不能放下背景專業知識, 跨到非研究型的業務領域從基礎學起…事實上, 受過科學的專業訓練, 碩博生對於新的科技掌握的能力是比較有優勢的, 能夠協助公司在研發到測試階段的評估, 在表達上也比較能夠以有邏輯的方式, 讓客戶對產品的熟悉度提高。而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 體力和熱情是優勢, 他們比較有衝勁, 對於不熟悉的產品或領域, 只要有心, 也能夠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補足。但是碩博生們如果能在就學期間就認清自己的走向, 比較有機會能接觸到大學部學生比較沒有機會的相關領域的高階人脈。
以下是針對一般常見問題的簡答:
-語言要求: 語言是工具, 生意是目的
-態度要求:花時間了解各層面的市場新科技, 以保持對市場趨勢的敏銳度
-我適合成為業務嗎:自信不怕被拒絕, 表達”清楚”的口才(不是浮誇華麗)
Connectome 有個專欄專門描述業務的經驗談, 有興趣的人也許能在這裡得到啟發: Connectome 業務專欄
在台外商藥廠整理
對生物科技相關領域的學生來說, 不管是在台灣的應屆畢業生或是有意回台工作的留學生, 去藥廠公司工作是大家普遍第一個想到的出路, 而外商公司因為薪水和福利上的優勢, 是大部分人心中的首選。Connectome的這篇文章(https://connectomeblog.wordpress.com/pharma/) 整理了許多在台灣的外商藥廠公司, 甚至附上連去公司官網的連結, 大家可以多加利用。這些外商藥廠包括了:
美商亞培公司(Abbott): 疾病營養產品; 國內愛滋病用藥/麻醉領域
瑞士愛爾康藥廠(Alcon): 眼科專業藥廠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百大企業, 全方位國際藥廠
荷商葛蘭素史克: 產學合作
醫藥研發
愛力根(Allergan)
賽基(Celegene)
默克雪蘭諾 (Merck Serono)
諾和諾德(Novo Nirdisk): 糖尿病醫藥研發
大塚製藥
輝瑞 (Pfizer): 醫藥研發/行銷, 臨床研究
施維雅(Servier)
日商武田藥品
日商田邊製藥
醫藥行銷
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美商禮來 (Eli Lilly)
拜耳醫療保健事業群(Bayer Healthcare): 醫療保健器材/用藥
德商百靈佳殷格翰:處方用藥, 保健品, 動物用藥
諾華(Novartis)
羅氏大藥廠(Roche): 醫藥, 診斷試劑
輝瑞 (Pfizer): 醫藥研發/行銷, 臨床研究
法商賽諾菲(Sanofi)
日商中外製藥
日商第一三公共公司
日商衛采製藥: 醫藥行銷
陽森 (Janssen-Cilag)
默沙東(MSD)
創業不失為生技人未來出路的選擇
在UCLA, 有不少研究生是把創業當作畢業後的目標。他們認為把教授職當目標的風險簡直跟創業一樣高, 既然如此, 何不創業?! UCLA甚至有business of science center (http://www.bs.pharmacology.ucla.edu/) 作為研究生和企業家的溝通平台, 幫助研究生們了解企業文化和建立人脈。
創業的核心在於好點子/技術。研究生們在學校期間, 透過接觸最新知識的機會, 不斷尋找這樣的技術來源或是能發展的點子。只要有了成果, 不但可以發表在期刊而有畢業資格, 研究生本人也會是最了解這個技術的人, 可以繼續發展該技術/點子甚至商業化。
創業的風險在之前職涯座談會上, 台大學長陳黔海博士, 謝永生總裁, 莊汝鳴總裁就有跟我們做了說明 (詳情請看: http://circadainrhythm.pixnet.net/blog/post/284302021), 的確, 身為新鮮人的我們, 太多太多要學習了, 個性適不適合也是重點, 因此, 即使研究生有最新且有潛力的技術, 如何透過社群找到人手發展你們的好點子或是技術, 處理專利, 商業模式, 推銷, 可能的經費來源等等, 想創業的研究生也必須熟悉!
當然, 從發展點子到銷售賺錢是非常辛苦的路。所以, 很多的研究生的策略是想方法將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 就把他們的小公司賣給大公司。很有信心的人, 也會選擇公開上市, 透過股票來籌資, 以其繼續發展。
結語
了解是選擇的基礎。這篇文章雖然不能讓生技人100%就業, 但透過資訊的整理和對產業的了解, 我希望能讓更多朋友或是學弟妹們少一點徬徨。另外, 也是希望做到拋磚引玉的功效, 讓其他領域的朋友們, 能分享自己領域內的就職資訊, 為我們的未來道路上一起點上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