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Xiu Han (韓滫)
本文分為兩部分:1. 為反思自己的心情抒發、2. 為近日申請學校和應徵工作的心得
1. 反思
這段期間,我站在人生的"大"十字路口。算一算,大概已經三、四個月的時間了。
我問自己:我該選擇深入還算熟悉的學術領域(申請國外博士班),還是進入完全不熟悉的產業環境?
我知道這次的決定將會影響我後半段大部分的生活。
其實一路上走來,許多選擇的路口,也累積了一些體會。平常不多想還好,有時猛然一看到他人的進步,就會思考自己怎麼進步得這麼慢?相較有人從小就留學、遊學、到各國體驗學習,而對於一個一直待在台灣,中規中矩、所謂傳統的好學生的我而言,我不能不去想我該怎樣精進自己才能改頭換面。
常常戒慎恐懼。但我朋友對我說:即使一開始沒有一手好牌,也要用現在的本事打出一局好牌。
這段期間,我站在人生的"大"十字路口。算一算,大概已經三、四個月的時間了。這段時間反覆思考,我問自己:自己期許的歷練和未來是甚麼. (圖片出處: http://tw.gigacircle.com/2529605-1)
想起當時因為純粹對生物最感興趣而放棄台大獸醫,選擇成大生科的我,常思考到底是否做錯決定?(當時天真單純,沒有考量太多未來就業問題而影響自己的選擇。相關評論可參考http://pansci.tw/archives/76960)或在面對他人奚落台灣生技產業境況時感到一絲後悔和經常性的壓迫感。所以大學期間我盡量嘗試各種不同活動:營隊、系學會、雙主修、鳳凰樹文學獎、鋼琴競賽、微電影導演。也是在大學期間,我放淡了對成績分數的執著,我覺得實力和經歷比單單學歷或成績重要。
一路也算順利的完成大學學業,並且也覺得大學生活過得豐富充實。(但其實相較一些更傑出,利用更多大學資源的人來說也還差一大段距離,例如交換學生、國際志工等。)
幾乎每個生科相關科系的學生在大學都會主動去參與實驗室計畫,一方面可以讓你知道做科學實驗的樣貌,也對於將來申請學校有加分作用。所以我當時也不例外的加入醫學院的病毒實驗室,進入HCV、HIV的世界。不過我不像其他同學那樣幸運,帶我的博班學生和我約好實驗時間卻常常人消失或更改時程,在這個實驗室我找不到歸屬感,有點無所適從,更別說會有機會參加國科會論文競賽,或是在研究發表上掛名。也許我本身不夠積極去爭取,或意志不堅定,不過最後在大四那年,在我的請求之下請教學長還有老師意見後完成了一份自己寫的研究報告,也讓我有點東西可以準備推甄研究所的備審資料。
科學為本業的生科系學生,最常面臨的就是思考繼續升學念研究所的必要。我當時壓根沒有想過大學畢業要直接出國念書,對於這方面非常陌生,我想是和生活環境、接觸的人還有經濟因素有關。我也不夠積極去接觸和國際發展有關的訊息,總覺得出國對我是段還遠的距離。所以當時想先透過國內碩士教育體驗基本的科學邏輯訓練,往後再討論留學事宜。
一連串的推甄手續辦妥和一個個面試,最後綜合考量過師資、學校名聲、生活圈之後,我選擇進入陽明微免所,放棄了台大生理所。(對於這件事,我最近也會思考是否又做錯了決定?也許台大的國際排名可以幫我提高國際能見度?)
研究所時參與的研究計畫,是我們實驗室不熟悉的領域,泛素化修飾分析。參考了其他老師的意見之後我不斷修正實驗方式,最後訂出一套標準,才開始展開一系列的試誤。在我碩二那一年,和我們幾乎相同的研究內容被中國的研究團隊搶先發表,我們的實驗結果也陷入鬼打牆時期,論文方向也變動了,有的同學卻早在不同的研究案中皆有涉獵,論文發表也掛名了幾篇。
當時,我總覺得自己做出的實驗數據非常差強人意,完全沒有發現什麼值得提出的現象或機制。記得參加微生物學會的研究壁報展覽時,覺得自己的海報非常爛,也還記得在所內的論文比賽,相比著他人的報告內容總覺得自己的東西根本擺不上台面,幾張knockdown或IP的WB和基本的半定量螢光測定數據而已。在報告完之後我甚至不想出現在要宣布得獎結果的會場,還是學妹硬拉我去的。
結果我的論文發表當時非常意外的得了佳作,我卻摸不著頭緒。
努力很重要,機運卻更是關鍵。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我知道,我將必須做出抉擇。
(圖片出處: http://img.epochtimes.com.tw/upload/images/2013/05/29/54746_medium.jpg)
兩年很快的碩士畢業,除了平時實驗外,也擔任過聖誕晚會主辦人、班代和畢業代表。並在期間因自己興趣和同學拍了兩部微電影。
當兵壓抑的一年時光中,也在規劃之後申請國外博士班的時程表,雖然大部分都是頭腦空白,並且根本沒有心力準備托福和GRE。好不容易退伍後,利用三個月的時間準備好一切(考試、SOP、CV、推薦信、聯絡國外教授等),時間壓迫到我幾乎身心俱疲,接下來則是一段漫長的等待,是另一種煎熬。
之後卻沒聽到好消息。
完成第一次申請後,我很快的接下了一個成大助理的工作。這段期間學習了新的技術:HPLC、蛋白質結晶、X-ray crystallography,也淺薄的認識了蛋白質結構學的一些概念。在這段期間我觀察著學校老師的生活和作息(可參考此篇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0796#sthash.da8f3Lra.kU4v15tc.dpbs),我發現這也許不是我想要的,我對學術圈如此的生活有點使不上心力,找不到很高的熱忱。經過幾年的研究體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實驗真的是"做"出來的,我對於研究登上國際期刊這件事沒有非常熱衷,我反而比較期待的是研究內容之後的發展,是否可以應用,或是否可以真的做出什麼成果?畢竟,許多前輩告訴我頂尖期刊內容有時是內定,或關係很重要!在我工作期間有機會掛名的一篇Paper投稿已經將近一年,還是在持續修改嘗試中。
很多時候真的是運氣。
在生命科學領域,有些基礎研究只滿足在發了Paper,累積了點數,並在Paper後留下一句:這對往後疫苗或抗癌新藥來說意義重大;但也有許多老師注重在產學合作,雖然光前置研究就要十幾年的累積,多年的成果稍微萌芽時,如果有些成果可以發展成藥品或產品,進入臨床試驗中往往也要三五年。
在這樣漫長的環節中哪部分的位置是我想參與的?
我開始轉而注意產業訊息,想認識除了科研之外,生技產業中下游到底怎麼運作。我主動聯絡Connectome創辦伙伴,參與他們的活動並幫忙設計宣傳海報。我也參與一些臨床試驗講座、專利課程等。雖然之後因為南北差距,讓我無法完全投入北部較多元且機會較多的活動、講座等,但已經讓我發現到另外一塊對許多學術圈的人都非常陌生的領域。
現在國內對於生物科技這一塊教育還是注重基礎科學人才養成,並且也培養出很多專精優秀的碩博士生,但對於轉接到應用性和商業化的一塊還是有非常大的斷層。
我知道,我將必須做出抉擇。
2. 申請PhD、應徵工作心得
英國和歐洲系統還沒有很清楚研究,只知道申請英國學校參考的幾乎是ILETS(通常需求在7以上),且沒有明確的申請期限,通常申請開放後越早申請越好;歐洲部份是可以直接聯絡教授或特定研究機構的主管,他們會直接選定你是否適合並進行面試,去念博士班比較像是去上班的心態,都有足夠的薪水。
美國近年研究經費大砍,加上伊拉克戰爭之後國內經濟也不好,不過最近好像聽說歐巴馬有計畫撥款增加研究補助經費。美國來說,碩士比博士容易申請,要求也沒有這麼嚴格,碩士program的國際學生人數不知道一年比重是多少,但博班大約是一年一到兩個,但其實申請碩博兩者都有需要考量的點。
以我來說,碩士部分:一是考量到碩士班多數自費,我尚無法負擔(但也有可補助獎學金的,需要一一詢問),二是考量雙碩士的必要性或是否雙碩學位有加成作用。博士部分:博士的專業教育會帶你鑽入科學的深層,專度夠廣度不夠,且一投資就是四五年以上,畢業之後還要透過博士後研究來加強並延展你的專業領域(此時也是可決定要往產業方向還是純學術方向走的階段),是否會尚失切入工作的黃金時機?雖然有以上種種考量,但在國外有可能碰到更多機會、和國際接軌的人脈,自己在國外的體驗和生活也是人生中非常值得回味的歷程。
探究申請國外博士班失敗的原因,這真的沒有一定的答案,因為學校篩選學生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有的學校會用公式主動篩選測驗分數排名前面的學生、有的除了甄選委員會之外,會讓教職人員參與篩選學生、有的甚至會讓現有博班生也給點意見、有的會參考推薦人的份量和關係而定、有的會優先考量本國生並盡量不考慮亞洲姓氏或拉丁姓氏。我可能還沒有抓到申請學校的竅門,也有可能是我的GRE考得不夠高(前輩對我說這不是很重要參考因素)、可能是我的SOP/CV裡沒有寫到一定的關鍵字、或還沒有機運掛名在好的發表上(前輩對我說這不是很重要因素,但從我和國外教授書信或他人申請成功案例中,我覺得這還是具有重大影響性)、在對方program沒有認識的老師或聯絡密切的老師、或剛好在審查過程中沒碰上貴人(笑)等。
不過GRE考得很高不代表英文就是很好。很多時候需要補習班整理出一套完善的考試邏輯去訓練考試思維,以及背考古題,往往幾個月的努力後能得到不錯的成績。台灣好的補習班集中在台北,當時在南部的我並沒有考量要花費三、五萬的費用補習,也厭倦什麼都要用補習和考試的方式換取成就的這套系統,所以落得這樣的下場(笑),但我不後悔。(不過我還是強烈建議為求高分必須去補習班。)
很多時候問自己,我到底哪裡不夠優秀?雖然我在學術路上算發展的不夠順利(我喜歡接觸各種多元的東西,也許心思也不夠投入研究?),不過總體來說也不差。請教過一些研究界的前輩他們也匪夷所思為何我申請不上學校,寫信詢問國外教授他們也都說我非常適合他們的program(客套話?)。我覺得我是適合國外生活的,我也很渴望在陌生的環境重新拓展人脈、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跋山涉水並體驗不同文化歷史。
國內優秀的人才很多,但當放到國際上去評比的時候,中國、印度、北韓、日本,像我這樣的人其實多到數不完。有時候要脫穎而出是靠某一向獨特性恰巧被賞識你的人看到。
研究所指導教授跟我說:有時候一條路暫時不通,先走其他條路,因為最終結果我們都是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好,你想做的事情真的取決於你的興趣和是否會被驅動產生熱忱。心灰意冷之餘也只能不斷激勵自己往看得見光的地方走過去。
總歸到最後還是要聽心裡的聲音:我是適合走學術?還是進入產業?
我想我隱約有了答案。
年底這段期間,我開始向國內公司投遞履歷(也有投過美國研究助理的工作,面試過後那老師選了另一個有神經研究經驗的人),不過年前的工作機會真的少,這三個月來陸續參加了四、五間(算不多)公司的面試,有做生物性相容性測試或疾病篩檢的公司、國際藥廠、代理試劑或醫材的生技公司等。我還算是生技產業求職的新手,心得不多,以下大概分享,如果有誤的地方或更值得提出的地方再請大家教教我。
其實我們生技背景出來的人可以往許多領域去發展(當然職缺數和薪水一開始比不上二類科系,畢竟台灣是靠代工還有電子科技產業起家),大家不用真的對生技業心灰意冷,我想未來發展真的出了學校之後就是靠自己去闖蕩了。求職者方向:業務不用說,很多市場上的產品都需要業務,業務的工作也比較可以自由安排上班行程,並且和人交流熱烈、重在能打動消費者以及協調;也可以投入臨床試驗產業,擔任CRA、MSL、或任職於專案部門、或醫藥文獻寫作、合約的部分;也可以進入品保的領域,許多生化公司和藥廠都需要這樣的人員,不過對我來說這種工作比較偏技術性,重複度高;也可以走法規和專利的部分,許多公司需要協商合作案的合約、要遵循國內外醫藥和醫材查驗標準等,專利的話可以加入國內事務所(雖然有些品質參差不齊),負責偏生技領域的專利申請案件等;如果喜歡做實驗的可以走研究員的路線;另外許多生技公司都需要產品專員,協助解決客戶端產品問題、協助業務以及和國外廠商聯繫等;也可以走健康食品和農業技術的部分,這部分我比較少涉獵。
沒想到會一口氣打了有點多字,這段時間反覆思考,等待和出擊、出擊後又等待,無法前進很是煎熬。有時候真的擔憂,自己過著太平凡的人生。只希望自己可以更上一層樓,往期許自己人生該有哪些歷練的未來走過去。
選擇是不安中的下決心的當下,往期許自己人生該有哪些歷練的未來走過去。(圖片出處:https://christianwatchword.files.wordpress.com/2013/03/cww-photo-20130317-sunday-1600x900.jpg)
留言列表